时政要闻 返回上一级
发布时间: 2023-07-28 14:41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朗读
鸭绿江岸七十年,万里山河铭记你!

70年前

他们正年轻

带着一腔热血

将一抹永不褪色的红

印在那片土地上

70年后

他们初心未变

激战过的那段峥嵘岁月

仍旧熠熠生辉、清晰如昨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中国退役军人”推出特别策划

带着诚挚的敬意

回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一、为老兵留影,他与时间赛跑

老兵们的记忆像他们面前那张抠像幕布,有时是一片混沌的空白,偶尔被远处射来的强光打亮。时间深处,影迹斑驳。然而当年在前往朝鲜的火车上学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曾经一起踏上战场的战友,却自始至终留在这些平均年龄90岁的老人们的记忆深处。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的病房里,抗美援朝老兵余绍礼在经历高烧和长时间昏睡后,终于清醒过来。

“我的名字叫余绍礼,参军于1951年3月,部队番号是陆军12军35师104团1营……”当年挺进朝鲜战场的年轻战士,如今已至耄耋之年,但回忆起战场上的种种,那些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的经历仍旧清晰如昨。

1953年归国后,余绍礼进入原南京军区,继续守护脚下那一方热土,1976年转业回到家乡四川。半生戎装,几经辗转。70余年后,这位已经被下过几次病危通知书的90岁老兵,终于又穿上他心心念念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佩戴上自己和老战友的勋章,举起与战友的合影,挺直脊背,在摄影师的镜头中定格。

拍照的人叫韩佳龙,是一名来自陕西的95后青年摄影师。

为抗美援朝老兵拍摄戎装照,源于韩佳龙的一份情结。

“我大学学的是摄影专业,但是在我家基本找不到爷爷的肖像。我已经没有办法给爷爷拍照了,那我就给他的战友拍。”作为老战士的后代,韩佳龙听着爷爷讲的抗美援朝故事长大。虽然爷爷在他读小学时就去世了,但是那些故事在他心中深深扎根,他对这段历史、这群人有着跨越时代的深厚感情。

2020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韩佳龙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发起“志愿军肖像拍摄计划”,计划为100位抗美援朝老兵免费定制服装、拍摄肖像。

有些老兵身体不好,无法前往拍照地点,韩佳龙就扛起相机、三脚架、补光灯、幕布等装备,把移动摄影棚塞进车里,亲自去老人家里布景拍摄。现场拍照、现场处理、现场打印,不多时,照片就交到老兵手中,成为珍贵的影像档案。

截至目前,韩佳龙和团队走访了169位抗美援朝老兵。

“在拍摄肖像照后,已经有10位老人离世。”越走近这些老兵,韩佳龙就越发意识到将抗美援朝精神长久传承下去的必要性,“历史的弧光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消失,我想要用镜头尽可能多地去记录志愿军老兵们。”对于韩佳龙来说,这份历史档案的重量还在不断增加。

一个人是故事,一百个人是历史,记录本身就是意义。“希望我能陆续到全国其他地方拍摄,最后把这些资料捐给国家,最好是有一个地方,能够保留志愿军的肖像,让人们永远不忘他们。”韩佳龙相信,只要坚持将这项公益事业做下去,老兵们和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就不会消逝。

二、影像团聚,记录下美好回忆

近年来,全国多地发起为老兵拍照留念、记录老兵口述历史等活动,为老兵留念,为历史留影。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有些老兵在拍摄合影后,还没拿到团圆照就离开了,老兵消逝的速度让人心生叹息,还健在的老兵,他们的记忆也正在逐渐消退。一张张照片和一份份历史资料成了最后的珍贵回忆。

杭州富阳大合影于2021年11月25日初步完成,入列志愿军老兵87位,相关照片大合影与拍摄大合影背后的故事,先后在本地及各大媒体发表、刊登。由于影响广泛,因身体原因在外地住院无法参加合影的老兵庄正福、人事关系在上海的富阳籍老兵曹炳其,闻讯先后加入大合影,定稿时老兵是89位。

迫击炮兵杨炳全享年91岁,医护兵牟净尧享年89岁,工程兵庄正福享年90岁……

浙江杭州大合影里的老兵正在一个个消逝……

距离拍摄不到一年,89位老兵,已经走了25位。

抗美援朝老兵摄制大合影发起人薛余华告诉记者:“俞官根是合影行动中第一位拍摄照片的老兵,老人原本身体不错,可在去年年底摔了一跤,导致头部血管破裂,住院两个多月才回家,遗憾的是未能挺过去。”

采访中,这些老兵的记忆也在渐渐消退。

一些老人听力不好,需要家人在身旁大声转述采访问题。老兵方斌每讲完一段,都会陷入沉思,似乎还在回忆刚才讲述中提到的故人与往事。

“你看,我俩坐到一起了。当年在部队没合影的遗憾,现在终于补上了!”徐顺泉指着合影照上的战友杨绿春激动地说。老兵章志兴拍合影时,还热情地同志愿者打招呼。

但拍摄完不到两周,志愿者提着蛋糕上门为老人过生日时,却得知老人已经过世。他期待的大合影也没能见到。

老兵项允中的行军日记让人印象深刻,里面这样写道:“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我们在朝鲜的雪山冰河上行动着,积雪埋住了我们的大腿,冰路滑倒了一位位战士,战火摧残了山上的每一根草木,而在这里有着无数的英雄在同敌人作顽强的斗争,直到胜利。”

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勇敢跃然纸上。可当记者再去探访时,项老已经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经常忘记回家吃饭,却依然记得志愿军军歌。

三、烽火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我一定会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作风,学习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情怀,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6月15日,湖南临湘一完小学六年级(3)班张子熙同学听了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见证者老兵陈孝生、廖启富讲述的战斗故事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留住历史记忆、留住英雄风采、传承英雄精神,帮助老兵寻回‘烽火记忆’,就是对老兵最好的敬仰。”临湘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詹荣说。

老兵把人生最好的年岁,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千千万万个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奉献,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尊崇他们、关爱他们、感恩他们。

70年,已将老兵们的面庞,镌刻在国家记忆最深处,“最可爱的人”成为“打不垮”的民族精神符号,当老兵渐渐远去,对他们的纪念就如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老兵是历史的见证者,尊重老兵就是尊重历史。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带着诚挚的敬意,迎着来之不易的和平,迎着血肉铸就的丰碑,回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白发苍苍的老英雄,致敬最可爱的人,致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今天

中国退役军人与新华社

全网发布联名海报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

list
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鸭绿江岸七十年,万里山河铭记你!
发布时间: 2023-07-28 14:41   |  来源: 中国退役军人
打印   |  分享到:

70年前

他们正年轻

带着一腔热血

将一抹永不褪色的红

印在那片土地上

70年后

他们初心未变

激战过的那段峥嵘岁月

仍旧熠熠生辉、清晰如昨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中国退役军人”推出特别策划

带着诚挚的敬意

回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一、为老兵留影,他与时间赛跑

老兵们的记忆像他们面前那张抠像幕布,有时是一片混沌的空白,偶尔被远处射来的强光打亮。时间深处,影迹斑驳。然而当年在前往朝鲜的火车上学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曾经一起踏上战场的战友,却自始至终留在这些平均年龄90岁的老人们的记忆深处。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的病房里,抗美援朝老兵余绍礼在经历高烧和长时间昏睡后,终于清醒过来。

“我的名字叫余绍礼,参军于1951年3月,部队番号是陆军12军35师104团1营……”当年挺进朝鲜战场的年轻战士,如今已至耄耋之年,但回忆起战场上的种种,那些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的经历仍旧清晰如昨。

1953年归国后,余绍礼进入原南京军区,继续守护脚下那一方热土,1976年转业回到家乡四川。半生戎装,几经辗转。70余年后,这位已经被下过几次病危通知书的90岁老兵,终于又穿上他心心念念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佩戴上自己和老战友的勋章,举起与战友的合影,挺直脊背,在摄影师的镜头中定格。

拍照的人叫韩佳龙,是一名来自陕西的95后青年摄影师。

为抗美援朝老兵拍摄戎装照,源于韩佳龙的一份情结。

“我大学学的是摄影专业,但是在我家基本找不到爷爷的肖像。我已经没有办法给爷爷拍照了,那我就给他的战友拍。”作为老战士的后代,韩佳龙听着爷爷讲的抗美援朝故事长大。虽然爷爷在他读小学时就去世了,但是那些故事在他心中深深扎根,他对这段历史、这群人有着跨越时代的深厚感情。

2020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韩佳龙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发起“志愿军肖像拍摄计划”,计划为100位抗美援朝老兵免费定制服装、拍摄肖像。

有些老兵身体不好,无法前往拍照地点,韩佳龙就扛起相机、三脚架、补光灯、幕布等装备,把移动摄影棚塞进车里,亲自去老人家里布景拍摄。现场拍照、现场处理、现场打印,不多时,照片就交到老兵手中,成为珍贵的影像档案。

截至目前,韩佳龙和团队走访了169位抗美援朝老兵。

“在拍摄肖像照后,已经有10位老人离世。”越走近这些老兵,韩佳龙就越发意识到将抗美援朝精神长久传承下去的必要性,“历史的弧光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消失,我想要用镜头尽可能多地去记录志愿军老兵们。”对于韩佳龙来说,这份历史档案的重量还在不断增加。

一个人是故事,一百个人是历史,记录本身就是意义。“希望我能陆续到全国其他地方拍摄,最后把这些资料捐给国家,最好是有一个地方,能够保留志愿军的肖像,让人们永远不忘他们。”韩佳龙相信,只要坚持将这项公益事业做下去,老兵们和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就不会消逝。

二、影像团聚,记录下美好回忆

近年来,全国多地发起为老兵拍照留念、记录老兵口述历史等活动,为老兵留念,为历史留影。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有些老兵在拍摄合影后,还没拿到团圆照就离开了,老兵消逝的速度让人心生叹息,还健在的老兵,他们的记忆也正在逐渐消退。一张张照片和一份份历史资料成了最后的珍贵回忆。

杭州富阳大合影于2021年11月25日初步完成,入列志愿军老兵87位,相关照片大合影与拍摄大合影背后的故事,先后在本地及各大媒体发表、刊登。由于影响广泛,因身体原因在外地住院无法参加合影的老兵庄正福、人事关系在上海的富阳籍老兵曹炳其,闻讯先后加入大合影,定稿时老兵是89位。

迫击炮兵杨炳全享年91岁,医护兵牟净尧享年89岁,工程兵庄正福享年90岁……

浙江杭州大合影里的老兵正在一个个消逝……

距离拍摄不到一年,89位老兵,已经走了25位。

抗美援朝老兵摄制大合影发起人薛余华告诉记者:“俞官根是合影行动中第一位拍摄照片的老兵,老人原本身体不错,可在去年年底摔了一跤,导致头部血管破裂,住院两个多月才回家,遗憾的是未能挺过去。”

采访中,这些老兵的记忆也在渐渐消退。

一些老人听力不好,需要家人在身旁大声转述采访问题。老兵方斌每讲完一段,都会陷入沉思,似乎还在回忆刚才讲述中提到的故人与往事。

“你看,我俩坐到一起了。当年在部队没合影的遗憾,现在终于补上了!”徐顺泉指着合影照上的战友杨绿春激动地说。老兵章志兴拍合影时,还热情地同志愿者打招呼。

但拍摄完不到两周,志愿者提着蛋糕上门为老人过生日时,却得知老人已经过世。他期待的大合影也没能见到。

老兵项允中的行军日记让人印象深刻,里面这样写道:“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我们在朝鲜的雪山冰河上行动着,积雪埋住了我们的大腿,冰路滑倒了一位位战士,战火摧残了山上的每一根草木,而在这里有着无数的英雄在同敌人作顽强的斗争,直到胜利。”

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勇敢跃然纸上。可当记者再去探访时,项老已经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经常忘记回家吃饭,却依然记得志愿军军歌。

三、烽火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我一定会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作风,学习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情怀,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6月15日,湖南临湘一完小学六年级(3)班张子熙同学听了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见证者老兵陈孝生、廖启富讲述的战斗故事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留住历史记忆、留住英雄风采、传承英雄精神,帮助老兵寻回‘烽火记忆’,就是对老兵最好的敬仰。”临湘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詹荣说。

老兵把人生最好的年岁,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千千万万个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奉献,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尊崇他们、关爱他们、感恩他们。

70年,已将老兵们的面庞,镌刻在国家记忆最深处,“最可爱的人”成为“打不垮”的民族精神符号,当老兵渐渐远去,对他们的纪念就如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老兵是历史的见证者,尊重老兵就是尊重历史。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带着诚挚的敬意,迎着来之不易的和平,迎着血肉铸就的丰碑,回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白发苍苍的老英雄,致敬最可爱的人,致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今天

中国退役军人与新华社

全网发布联名海报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