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返回上一级
发布时间: 2021-03-03 11:14
来源:思想权益处
朗读
我区5名退役军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一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我区有45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其中,处处闪现着退役军人的身影,他们是: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镇北淖村驻村第一书记巴雅尔、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麻尼卜村第一书记董裴、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吉日嘎岱嘎查驻村干部王汉文、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朝阳村驻村干部于智宝、赤峰市派驻喀喇沁旗脱贫攻坚推进组联络员宋占国。

  让我们向他们学习、致敬!

1.巴雅尔同志事迹材料

  巴雅尔,男,蒙古族,1978年1月14日出生,中共党员,1997年入伍,2000年退役,呼伦贝尔盟公安边防某部战士,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镇北淖村驻村第一书记,土默特左旗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2014年9月至今,巴雅尔先后在土默特左旗两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从进村的第一天起,他就卷起裤腿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访民意,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想方设法解决村民最忧最盼的问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贫困群众结下不解之缘,一次次证明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初心,传承弘扬着扶贫济困、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2014年9月,进村走访后他发现村里虽然道路畅通,但是老百姓出行却依然特别困难,只能依靠长途客车,为兵州亥村引进64路公交车,解决沿线“二乡六村”近万名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联系派出单位争取60万元,改造农业灌溉基础设施。联络帮扶单位,投资185万元,铺设全长约10.5公里自来水管道,受益人口将达六千余人。

  他积极联系社会扶贫力量参与北淖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华夏保险公司与北淖村达成三年帮扶协议,在医疗救助、社会救助、教育扶持等方面助力精准扶贫,华夏保险在北淖村投入物资累计达15万元。联系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实施“爱心扶贫养殖场”建设工程,发展庭院经济。使他们不出家门口,不投入一分钱,就可以多打一份工,有了稳定的收入,北淖村18户贫困户参与其中,每户当年平均增收5600元。联系中国联通为土左旗善岱镇16个村411户960人精准扶贫户家庭成员免费发放电话卡1000张,总计12万元。2018年底,全村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2019年“七一”期间巴雅尔联系爱心公益企业爱心助学,为善岱镇中心学校146名在校学生每人捐赠春、秋两季校服,价值3万多元。2019年2月,巴雅尔自筹4万元,申请扶贫资金9万元,组织6户精准贫困户12人,成立了北淖村云栗种扶贫互助养殖场,用专业合作社经济优势带动贫困户发展,采取家庭订单合作、电商等销售模式,形成“你家有鸡、他家有羊”的多元化养殖模式。让北淖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投一分钱,每年又多了一份合作社分红,从根源上杜绝了返贫现象。积极向旗扶贫办申请村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产业西门塔尔牛育肥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利益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2020年初为北淖村争取自治区扶贫资金90余万元,用于解决北淖村内涝排水和光伏小型公益项目。

  他把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不辜负党和群众的期盼。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像一匹“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用行动和成效诠释忠诚与担当,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董裴同志事迹材料

  董裴,男,蒙古族,1986年2月19日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7年入伍,2009年退役,武警锡林郭勒盟某支队服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麻尼卜村第一书记,现供职于中共商都县委办公室。

  2018年主动请缨到商都县小海子镇麻尼卜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2020年又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了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2018年被市委和县委先后授予“优秀驻村干部”称号;2019年被市团委评为“乌兰察布市向上向善”好青年;2020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多次被自治区、市、县媒体报道,并在《内蒙古扶贫》(第86期)上刊登。目前,全村111户、240人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赢得了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赞誉。2020年,麻尼卜村承办了全区扶贫小额贷款现场会。

  真抓实干,勇当精准脱贫的“带头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麻尼卜村有耕地6288.1亩,全部为水浇地,主导产业以种植甜菜、冷凉蔬菜为主。为了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让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他综合运用生产准备金和信贷资金,全面推进“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等主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020年全村发展订单农业3856亩,其中贫困户30户533亩,人均年增收2580元。同时,为改变现状,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帮助农户在实施庭院经济建设上出谋划策,筹资近6万元种植李树和苹果树1570棵,为增加贫困户收入开辟新的途径。

  爱心至上,甘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麻尼卜村共有社会人口543户,1237人,其中有建档立卡户111户,240人。来到村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在走访中,发现一个叫袁刚的小男孩有着先天性足内翻缺陷,脚踝被磨出淡淡的血迹。一家人靠男孩的父亲种地和养牛为生,母亲有智力残疾。一天的走访结束后,小男孩用脚踝磨地吃力走路的样子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于是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向专业人士咨询。数月后,在他的努力下向商都县中医院、县残联等部门为袁刚申请到一个治疗的名额,孩子得到了及时救治,相关费用报销了百分之九十左右,2019年底全家实现了脱贫。驻村两年来,筹资5万多元,建立起“爱心公益超市”,发放近2万多元生活用品,发挥了“小超市”撬动“大扶贫”作用。

  建章立制,誓当美丽乡村的“守护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他刚刚开始进入角色,就将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到工作当中。并制定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将周一、周四定为卫生清扫日。新建5个大型垃圾池,协调解决6个垃圾箱和11辆清扫垃圾小推车。并为村内铺设沥青路2400平米,平整田间土路7.3公里,绿化种植柳树771株,观赏树123株。在自治区文联调研期间,邀请专家为麻尼卜村制作了村歌,村庄环境和文化得到大幅度提升,旧貌换新颜。

3.王汉文同志事迹材料

  王汉文,男,汉族,1962年3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1980年入伍,1983年退役,内蒙古消防总队某部服役,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吉日嘎岱嘎查驻村干部,供职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行。

  2006年,当自治区厅局定点帮扶兴安盟的集结号一吹响,王汉文就代表内蒙中行踏上了定点帮扶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的征程。自此,他抛舍城市的舒适,离开温馨的家,承载对爱人的亏欠,忍受对女儿的思念,1400公里的路程,数不清次数的往返。15年的光景,沧海变桑田,王汉文从不惑之年到几近花甲,两鬓的青丝变成白发,他用十五年的坚守,帮助嘎查旧貌换新颜,成就了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扶贫典范!

  巴彦乌兰苏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牧民文化水平不高,贫困发生率高。谈起第一次走访贫困户的情景,王汉文仍历历在目,“村子当时还有很多茅草房,我知道贫困户日子不好过,但没想到会这么穷。”他说,作为金融人,我们有责任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翻开珍藏的“老物件”,已经脱线掉页的日记本,记满了他15年帮扶工作的点点滴滴:2006年投资10万打井10眼,2007年投资10万购买绒山羊,2009年花30万元买牛100头,2010年捐款32万为进行危房改造……这里记载的是百姓的期盼、也是自己的青春。

  王汉文每年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嘎查度过,因为要沟通协调资金和项目,“打飞的”往返于嘎查和工作单位之间,成为他另一种常态。一年近10万公里的飞行使陪伴他十几年的行李箱“光荣下岗”。正是凭借这种忘我的精神,王汉文先后协调帮扶资金150余万元,帮扶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修缮了砂石路、硬化了街巷、修建了院墙、购买了大型农机设备等。面对贫困家庭没有启动资金,无法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的现状,他协调银行230多万元的金融贷款,贫困户购置了牛和羊,养殖产业得以发展,脱贫能力不断提高。如今,嘎查家家户户种上了果树、芍药,养上了鸡鸭、牛羊,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10000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帽子。看着曾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过上了吃穿不愁的生活,从低矮破旧的危草房搬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王汉文甚是欣慰,“我在扎赉特旗帮扶15年了,虽然辛苦,但我无怨无悔,作为一名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别看我已经59岁了,如果需要,我依然愿意继续做一名乡村振兴的奋斗者”。

  2020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主办、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我的扶贫故事”分享会上,王汉文同志作为讲述人(157家厅局单位中选取6家),分享了自己的扶贫故事。12月,兴安新闻以《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为题报道了王汉文同志15年真心驻守、真情帮扶的故事。内蒙古日报社、新华网、环球网、正北方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和转载了王汉文15年倾情帮扶的感人历程,“学习强国”平台也将王汉文同志事迹转载供党员干部学习。

  他也许不是一个优秀的丈夫,合格的父亲,但他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扶贫干部,合格的共产党员!

  图片

4.于智宝同志事迹材料

  于智宝,男,汉族,1964年3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1983年入伍,1988年退役,服役于内蒙古兴安盟某部。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朝阳村驻村干部,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职员。

  2017年11月1日,经国网兴安供电公司党委推荐,51岁的于智宝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朝阳村任起了驻村书记,驻村后他就把自己当作一名“村里人”,用执着和坚持让朝阳村快速实现了完美蜕变,该村现已由三类党支部、三类贫困村晋升为一类党支部、一类文明村、盟级文明村、自治区级文明村。

  摸底数、察实情。于智宝同志接到驻村命令后,第一时间就打起背包行囊,赶赴定点村开展工作。驻村后,他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到社、访民到家,村里48户贫困户、14户边缘户情况一清二楚。

  解民忧、帮民困。驻村三年多时间,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村民扶危济困。2018年他多方协调筹措资金14.26万元,建成了26米长,2.4米宽的党建文化长廊,对提升村民文化底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积极主动汇报,向上争取政策支持,通过他的详实汇报,国网蒙东电力党委出资25.5万元,为11户危房贫困户建新房。协调资金9600元,为12户贫困户打井12眼;开展爱心采购活动,为村民增加收入15万多元。2020年积极筹措资金115万元用于新建稻米加工厂,现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即拓展了脱贫致富之路,又为壮大集体经济年创收5万元。

  聚人心、获民赞。从扶智上下功夫,制定并实施了“周例会”、“早调会”制度。被园区党工委在整个园区推广执行。连续在疫情防控一线坚守55天;临危不惧成功救火,为货车司机挽回了价值八万多元的财产损失;扶贫、抗疫事迹先后被央视、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开展爱心助学捐款16000元,资助了8名贫困大学生。入户遍访带四宝,先后为困难群众理发200余次。在世界献血日活动中,在身体因操劳很虚弱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400cc,被兴安盟卫生局真抓实干,勇当精准脱贫的“带头人”。授予“热血蒙面侠”光荣称号,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

  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海霞讲述《勤劳书记和他的法宝》,“浓眉小眼八字胡、四大‘法宝’走江湖”于2020年5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他的扶贫故事连续两次在学习强国里播出。兴安盟电视台、兴安日报、国家电网报多次播放、报道他的扶贫故事。2020年10月12日国家电网公司召开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于智宝同志荣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情系扶贫、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电网“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5.宋占国同志事迹材料

  宋占国,男,1974年1月12日出生,中共党员,赤峰市派驻喀喇沁旗脱贫攻坚推进组联络员,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法警支队副支队长。1992年入伍,2015年退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战士。

  2017年2月以来,宋占国被赤峰市委、市政府先后选派到巴林右旗、喀喇沁旗脱贫攻坚推进组工作。4年来,他足迹遍及2个旗24个苏木镇街道323个嘎查村,在他参与和接续奋斗下,2个旗2019年顺利通过贫困旗脱贫第三方评估验收,摘掉了国家级贫困旗的帽子。

  聚焦合力攻坚,扎实有序推进。几年来,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各类会议230场次,访谈扶贫一线党员扶贫干部1000余人次,走访贫困户和一般农户2900余户,他全方位、多角度、无死角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会诊把脉,对323个驻村工作队进行全覆盖“批阅式”督查,针对性提出督查意见,特别对扶贫项目资金推进慢等重点领域,完成10轮次督查,脱贫攻坚工作成色明显。他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引联5个市级机关的29个支部到贫困点对接,投入慰问资金10万余元,物资200余件。通过共建共融、互促共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督导、推进2个旗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任务。

  聚焦自身建设,夯实打牢内功。他坚持每周梳理工作动态,制定工作计划,查摆问题线索,精读笃学新扶贫政策,认真撰写《民情日志》3000余条320万余字,完善各类工作档案560余册。针对调研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向旗委政府反馈督查清单26份,与旗党政正职交换意见8次,积极与“总队、推进组、旗委政府”召开三方联席会议,研判商议整改措施,确保各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到实处。他总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充分发挥法院工作资源优势,建议并协助旗人民政府出台了《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关于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指导意见》,累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60余件,为驻地小学聘任法制副校长,在羊场村村部建立了“法官工作站”, 处理各领域、邻里间涉法问题30余例。截止目前,全村无一例涉法问题,实现了帮扶的羊场村208户329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

  聚焦目标标准,探实找准路径。他总是带着方法对各级各类巡视、督查、暗访反馈问题和未脱贫户、边缘户、易返贫户人口帮扶工作进行督导,向旗直部门和苏木镇下发《督查整改意见通知书》共150余份。使短板弱项和问题清零,脱贫成效和巩固提升统筹推进,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确保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几年来,他忠实地履行庄严使命,诠释着那份不变的为民情怀,把无私的奉献和强烈的责任感,融入扶贫工作中,以扎实有力的脚步,踏出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list
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我区5名退役军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发布时间: 2021-03-03 11:14   |  来源: 思想权益处
打印   |  分享到: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一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我区有45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其中,处处闪现着退役军人的身影,他们是: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镇北淖村驻村第一书记巴雅尔、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麻尼卜村第一书记董裴、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吉日嘎岱嘎查驻村干部王汉文、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朝阳村驻村干部于智宝、赤峰市派驻喀喇沁旗脱贫攻坚推进组联络员宋占国。

  让我们向他们学习、致敬!

1.巴雅尔同志事迹材料

  巴雅尔,男,蒙古族,1978年1月14日出生,中共党员,1997年入伍,2000年退役,呼伦贝尔盟公安边防某部战士,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镇北淖村驻村第一书记,土默特左旗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2014年9月至今,巴雅尔先后在土默特左旗两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从进村的第一天起,他就卷起裤腿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访民意,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想方设法解决村民最忧最盼的问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贫困群众结下不解之缘,一次次证明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初心,传承弘扬着扶贫济困、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2014年9月,进村走访后他发现村里虽然道路畅通,但是老百姓出行却依然特别困难,只能依靠长途客车,为兵州亥村引进64路公交车,解决沿线“二乡六村”近万名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联系派出单位争取60万元,改造农业灌溉基础设施。联络帮扶单位,投资185万元,铺设全长约10.5公里自来水管道,受益人口将达六千余人。

  他积极联系社会扶贫力量参与北淖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华夏保险公司与北淖村达成三年帮扶协议,在医疗救助、社会救助、教育扶持等方面助力精准扶贫,华夏保险在北淖村投入物资累计达15万元。联系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实施“爱心扶贫养殖场”建设工程,发展庭院经济。使他们不出家门口,不投入一分钱,就可以多打一份工,有了稳定的收入,北淖村18户贫困户参与其中,每户当年平均增收5600元。联系中国联通为土左旗善岱镇16个村411户960人精准扶贫户家庭成员免费发放电话卡1000张,总计12万元。2018年底,全村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2019年“七一”期间巴雅尔联系爱心公益企业爱心助学,为善岱镇中心学校146名在校学生每人捐赠春、秋两季校服,价值3万多元。2019年2月,巴雅尔自筹4万元,申请扶贫资金9万元,组织6户精准贫困户12人,成立了北淖村云栗种扶贫互助养殖场,用专业合作社经济优势带动贫困户发展,采取家庭订单合作、电商等销售模式,形成“你家有鸡、他家有羊”的多元化养殖模式。让北淖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投一分钱,每年又多了一份合作社分红,从根源上杜绝了返贫现象。积极向旗扶贫办申请村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产业西门塔尔牛育肥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利益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2020年初为北淖村争取自治区扶贫资金90余万元,用于解决北淖村内涝排水和光伏小型公益项目。

  他把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不辜负党和群众的期盼。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像一匹“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用行动和成效诠释忠诚与担当,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董裴同志事迹材料

  董裴,男,蒙古族,1986年2月19日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7年入伍,2009年退役,武警锡林郭勒盟某支队服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麻尼卜村第一书记,现供职于中共商都县委办公室。

  2018年主动请缨到商都县小海子镇麻尼卜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2020年又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了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2018年被市委和县委先后授予“优秀驻村干部”称号;2019年被市团委评为“乌兰察布市向上向善”好青年;2020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多次被自治区、市、县媒体报道,并在《内蒙古扶贫》(第86期)上刊登。目前,全村111户、240人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赢得了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赞誉。2020年,麻尼卜村承办了全区扶贫小额贷款现场会。

  真抓实干,勇当精准脱贫的“带头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麻尼卜村有耕地6288.1亩,全部为水浇地,主导产业以种植甜菜、冷凉蔬菜为主。为了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让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他综合运用生产准备金和信贷资金,全面推进“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等主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020年全村发展订单农业3856亩,其中贫困户30户533亩,人均年增收2580元。同时,为改变现状,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帮助农户在实施庭院经济建设上出谋划策,筹资近6万元种植李树和苹果树1570棵,为增加贫困户收入开辟新的途径。

  爱心至上,甘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麻尼卜村共有社会人口543户,1237人,其中有建档立卡户111户,240人。来到村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在走访中,发现一个叫袁刚的小男孩有着先天性足内翻缺陷,脚踝被磨出淡淡的血迹。一家人靠男孩的父亲种地和养牛为生,母亲有智力残疾。一天的走访结束后,小男孩用脚踝磨地吃力走路的样子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于是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向专业人士咨询。数月后,在他的努力下向商都县中医院、县残联等部门为袁刚申请到一个治疗的名额,孩子得到了及时救治,相关费用报销了百分之九十左右,2019年底全家实现了脱贫。驻村两年来,筹资5万多元,建立起“爱心公益超市”,发放近2万多元生活用品,发挥了“小超市”撬动“大扶贫”作用。

  建章立制,誓当美丽乡村的“守护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他刚刚开始进入角色,就将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到工作当中。并制定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将周一、周四定为卫生清扫日。新建5个大型垃圾池,协调解决6个垃圾箱和11辆清扫垃圾小推车。并为村内铺设沥青路2400平米,平整田间土路7.3公里,绿化种植柳树771株,观赏树123株。在自治区文联调研期间,邀请专家为麻尼卜村制作了村歌,村庄环境和文化得到大幅度提升,旧貌换新颜。

3.王汉文同志事迹材料

  王汉文,男,汉族,1962年3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1980年入伍,1983年退役,内蒙古消防总队某部服役,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吉日嘎岱嘎查驻村干部,供职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行。

  2006年,当自治区厅局定点帮扶兴安盟的集结号一吹响,王汉文就代表内蒙中行踏上了定点帮扶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的征程。自此,他抛舍城市的舒适,离开温馨的家,承载对爱人的亏欠,忍受对女儿的思念,1400公里的路程,数不清次数的往返。15年的光景,沧海变桑田,王汉文从不惑之年到几近花甲,两鬓的青丝变成白发,他用十五年的坚守,帮助嘎查旧貌换新颜,成就了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扶贫典范!

  巴彦乌兰苏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牧民文化水平不高,贫困发生率高。谈起第一次走访贫困户的情景,王汉文仍历历在目,“村子当时还有很多茅草房,我知道贫困户日子不好过,但没想到会这么穷。”他说,作为金融人,我们有责任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翻开珍藏的“老物件”,已经脱线掉页的日记本,记满了他15年帮扶工作的点点滴滴:2006年投资10万打井10眼,2007年投资10万购买绒山羊,2009年花30万元买牛100头,2010年捐款32万为进行危房改造……这里记载的是百姓的期盼、也是自己的青春。

  王汉文每年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嘎查度过,因为要沟通协调资金和项目,“打飞的”往返于嘎查和工作单位之间,成为他另一种常态。一年近10万公里的飞行使陪伴他十几年的行李箱“光荣下岗”。正是凭借这种忘我的精神,王汉文先后协调帮扶资金150余万元,帮扶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修缮了砂石路、硬化了街巷、修建了院墙、购买了大型农机设备等。面对贫困家庭没有启动资金,无法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的现状,他协调银行230多万元的金融贷款,贫困户购置了牛和羊,养殖产业得以发展,脱贫能力不断提高。如今,嘎查家家户户种上了果树、芍药,养上了鸡鸭、牛羊,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10000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帽子。看着曾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过上了吃穿不愁的生活,从低矮破旧的危草房搬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王汉文甚是欣慰,“我在扎赉特旗帮扶15年了,虽然辛苦,但我无怨无悔,作为一名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别看我已经59岁了,如果需要,我依然愿意继续做一名乡村振兴的奋斗者”。

  2020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主办、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我的扶贫故事”分享会上,王汉文同志作为讲述人(157家厅局单位中选取6家),分享了自己的扶贫故事。12月,兴安新闻以《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为题报道了王汉文同志15年真心驻守、真情帮扶的故事。内蒙古日报社、新华网、环球网、正北方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和转载了王汉文15年倾情帮扶的感人历程,“学习强国”平台也将王汉文同志事迹转载供党员干部学习。

  他也许不是一个优秀的丈夫,合格的父亲,但他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扶贫干部,合格的共产党员!

  图片

4.于智宝同志事迹材料

  于智宝,男,汉族,1964年3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1983年入伍,1988年退役,服役于内蒙古兴安盟某部。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朝阳村驻村干部,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职员。

  2017年11月1日,经国网兴安供电公司党委推荐,51岁的于智宝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朝阳村任起了驻村书记,驻村后他就把自己当作一名“村里人”,用执着和坚持让朝阳村快速实现了完美蜕变,该村现已由三类党支部、三类贫困村晋升为一类党支部、一类文明村、盟级文明村、自治区级文明村。

  摸底数、察实情。于智宝同志接到驻村命令后,第一时间就打起背包行囊,赶赴定点村开展工作。驻村后,他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到社、访民到家,村里48户贫困户、14户边缘户情况一清二楚。

  解民忧、帮民困。驻村三年多时间,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村民扶危济困。2018年他多方协调筹措资金14.26万元,建成了26米长,2.4米宽的党建文化长廊,对提升村民文化底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积极主动汇报,向上争取政策支持,通过他的详实汇报,国网蒙东电力党委出资25.5万元,为11户危房贫困户建新房。协调资金9600元,为12户贫困户打井12眼;开展爱心采购活动,为村民增加收入15万多元。2020年积极筹措资金115万元用于新建稻米加工厂,现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即拓展了脱贫致富之路,又为壮大集体经济年创收5万元。

  聚人心、获民赞。从扶智上下功夫,制定并实施了“周例会”、“早调会”制度。被园区党工委在整个园区推广执行。连续在疫情防控一线坚守55天;临危不惧成功救火,为货车司机挽回了价值八万多元的财产损失;扶贫、抗疫事迹先后被央视、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开展爱心助学捐款16000元,资助了8名贫困大学生。入户遍访带四宝,先后为困难群众理发200余次。在世界献血日活动中,在身体因操劳很虚弱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400cc,被兴安盟卫生局真抓实干,勇当精准脱贫的“带头人”。授予“热血蒙面侠”光荣称号,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

  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海霞讲述《勤劳书记和他的法宝》,“浓眉小眼八字胡、四大‘法宝’走江湖”于2020年5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他的扶贫故事连续两次在学习强国里播出。兴安盟电视台、兴安日报、国家电网报多次播放、报道他的扶贫故事。2020年10月12日国家电网公司召开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于智宝同志荣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情系扶贫、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电网“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5.宋占国同志事迹材料

  宋占国,男,1974年1月12日出生,中共党员,赤峰市派驻喀喇沁旗脱贫攻坚推进组联络员,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法警支队副支队长。1992年入伍,2015年退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战士。

  2017年2月以来,宋占国被赤峰市委、市政府先后选派到巴林右旗、喀喇沁旗脱贫攻坚推进组工作。4年来,他足迹遍及2个旗24个苏木镇街道323个嘎查村,在他参与和接续奋斗下,2个旗2019年顺利通过贫困旗脱贫第三方评估验收,摘掉了国家级贫困旗的帽子。

  聚焦合力攻坚,扎实有序推进。几年来,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各类会议230场次,访谈扶贫一线党员扶贫干部1000余人次,走访贫困户和一般农户2900余户,他全方位、多角度、无死角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会诊把脉,对323个驻村工作队进行全覆盖“批阅式”督查,针对性提出督查意见,特别对扶贫项目资金推进慢等重点领域,完成10轮次督查,脱贫攻坚工作成色明显。他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引联5个市级机关的29个支部到贫困点对接,投入慰问资金10万余元,物资200余件。通过共建共融、互促共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督导、推进2个旗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任务。

  聚焦自身建设,夯实打牢内功。他坚持每周梳理工作动态,制定工作计划,查摆问题线索,精读笃学新扶贫政策,认真撰写《民情日志》3000余条320万余字,完善各类工作档案560余册。针对调研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向旗委政府反馈督查清单26份,与旗党政正职交换意见8次,积极与“总队、推进组、旗委政府”召开三方联席会议,研判商议整改措施,确保各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到实处。他总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充分发挥法院工作资源优势,建议并协助旗人民政府出台了《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关于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指导意见》,累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60余件,为驻地小学聘任法制副校长,在羊场村村部建立了“法官工作站”, 处理各领域、邻里间涉法问题30余例。截止目前,全村无一例涉法问题,实现了帮扶的羊场村208户329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

  聚焦目标标准,探实找准路径。他总是带着方法对各级各类巡视、督查、暗访反馈问题和未脱贫户、边缘户、易返贫户人口帮扶工作进行督导,向旗直部门和苏木镇下发《督查整改意见通知书》共150余份。使短板弱项和问题清零,脱贫成效和巩固提升统筹推进,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确保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几年来,他忠实地履行庄严使命,诠释着那份不变的为民情怀,把无私的奉献和强烈的责任感,融入扶贫工作中,以扎实有力的脚步,踏出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