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玉清(左)正在给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
广袤的阿拉善大地苍茫如画。在这里,一位退役军官用脚步丈量民生冷暖,用初心点亮万家灯火,他叫孙玉清。从沙场点兵的军人到躬身社区的“服务员”,孙玉清脱下军装,却从未褪去军人的担当。他以“五社联动”为笔,以“助人自助”为墨,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长卷上,一笔一画写下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炽热信仰。
01
从标绘作战地图到标注“幸福坐标”
1997年秋,19岁的孙玉清怀揣军校录取通知书,步入石家庄陆军学院。二十三载军旅生涯,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国防,带出过内蒙古军区标兵连队,拟定的作战方案在大型演习中屡获表彰。那些沙场砺剑的岁月,把“为人民而战”五个字熔铸进他的血脉。
2019年,正团职自主择业的他,做了一个许多人看不懂的决定——投身社会组织建设。“作战地图上标绘的是制胜高地,民生地图上标注的应是‘幸福坐标’。”他说。
没有经验,就从零学起。他把自己关进书房,夜夜挑灯攻读,先后考取社会工作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心理咨询师等一系列证书。他常说:“作战要懂地形,助人要懂人心。”
2021年深冬,他带队赴阿拉善右旗摸排困境儿童。戈壁滩上风雪肆虐,车辆陷进沙地,他带着志愿者一路徒步走访7户牧区家庭。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脚虽磨破了,但心却更亮了,每一个孩子都不该被遗忘。”
1.5万余公里调研路,808份困境儿童档案,34个公益项目,120个“微心愿”被点亮……这些数字,是他交出的“战斗力报告”。曾经标绘进攻箭头的手,如今为孩子们铺就“彩虹路”;曾经部署兵力的指挥员,如今为孤寡老人布置“暖心屋”。有人说他跨界太大,他却说:“战场变了,冲锋的姿态不能变。”
02
做生命的“摆渡人”和社区的“知心人”
“社会工作者,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摆渡人’。”这是孙玉清常说的话。他把军事中的精准打击转化为社工的精准帮扶,把部队的团结协作延伸到社区的“五社联动”。
2022年,他发起“伴夕阳”计划,为首批110位空巢、高龄、特殊困难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和关怀体系。当特殊困难老人白金泉因家人外出无人照料时,孙玉清主动带领社工上门送餐、打扫卫生、进行健康监测,并帮助其进行康复训练,直到一周后老人的家人回来,他才放心离开。老人感激地说:“多亏了你们,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2021年寒冬,一场特殊的“钻石”婚礼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王府街道举行。5对白发夫妻穿上蒙古袍,接过定制的纪念章。李翠英奶奶握着孙玉清的手哽咽道:“几十年了,从没人给我们办过仪式……”那一刻,她浑浊的眼中泪光闪烁,像戈壁滩里涌出的清泉。
为解决残疾人就业,他找到同为残疾人的编织能手苏小娇,鼓励她为13名残障学员开办培训班,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手工技能,居家就业创收。在他的帮助下,这批学员已能独立完成订单任务,人均每月增收500元以上。他还帮助苏小娇参加全国残疾人网红比赛,最终获得优胜奖。当苏小娇拿到奖状时,她兴奋地对孙玉清说:“想不到我也能帮助别人,感谢您激发了我奋进前行的斗志。”
从“邻距离”助老服务到“心护航”心理援助,从“护苗行动”到“融合守护星孩”,他把军队的精神转化为项目的品牌力量。他常说:“班长要把战士带好,理事长也要把项目做实。”
03
“红马甲”就是“流动党旗”
“我说你们这些人咋这么好呢,原来都是共产党员啊!”残疾青年李凯路的这句话,被孙玉清记在工作本扉页。他说,这是最好的褒奖。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在孵化社会组织时同步建立党支部。那件社工的“红马甲”,就是他眼中的“流动党旗”。5年来,他培养了5名社工党员,带出了12人的专业团队。
他把军队“传帮带”的传统带入社工培训,推行“师徒制”。年轻社工李袁是一名退役女兵,刚来时宣传报道不会写、项目策划没思路,孙玉清便一点一点地教,还推荐她参加自治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最终获得金奖。两年后,李袁成功考入乌力吉边检站,第一个打电话向孙玉清报喜:“理事长,我没给您丢人!”
他深入各旗区、苏木镇,为208名基层干部讲授《“五社联动”助力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推动管理变治理、被动转主动。一位苏木达(乡镇长)听完课后感慨:“原来服务民生,也要讲‘战术部署’。”
他先后为83名残疾人、退役军人和大学生对接就业岗位,有23人考入行政事业单位。每当收到他们的好消息,他都会反复看好几遍。“战场上的胜利是守住阵地,这里的胜利是看见他们站稳脚跟。”
从全区优秀参谋人才到阿拉善盟模范退役军人,孙玉清总说,最高的荣誉不是挂在胸前,而是印在群众心里。
如今,他依然奔波在阿拉善盟的牧区嘎查、街道社区,将军队的冲锋号化作民生服务的进行曲。每当他驾车驶过茫茫戈壁,总会在边境线上的界碑前驻停片刻。他说:“这些界碑,站着是丰碑,倒下是路基。我们军人不也是这样吗?无论穿不穿军装,都要守好自己的阵地。”
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蓝天如幕,长风如歌。孙玉清只是万千退役军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从没离开过战场,只是转移了阵地;他们从未放下武器,只是换了工具。他们用忠诚与温暖,谱写着一曲曲为民之歌。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8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