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包头的天空被墨色云层压得极低,豆大的雨点砸在玻璃上噼啪作响,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整座城市陷入内涝的紧急状态。
当大多数人匆匆往家赶时,一群穿着救援服的身影却背向人流,朝着积水最深的地方奔去。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战,就此拉开序幕。他们是包头市退役军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员。
按照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制定建立的退役军人应急救援联运工作机制的规定,下午5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及时向包头市退役军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正式下达备勤指令。微信群里的消息刚弹出,正在家里做饭的队员抓起外套就往集合点跑,“脱下军装也是兵,这时候必须上!”半小时后,他已经穿好救援服,坐在救援车驾驶座上等待指令。
包头市退役军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与其他志愿服务组织成员通力协作、配合行动,检查车辆性能,确保能在复杂积水路况中通行;从17:00备勤到18:00全员集结,短短1小时内,5艘冲锋舟完成充气检修,90余辆越野车加满油料待命,水域救援马甲、救生圈、破拆工具等装备整齐码放在车后——这群平均年龄35岁的退役军人,用部队里锤炼出的执行力,完成了从“普通人”到“救援战士”的瞬间切换。
“内蒙古科技大学北门有学生被困!”19:15,首条救援信息传来。此时校门口积水已没过膝盖,部分低洼处深达1.2米,不少学生拎着行李在积水中手足无措。包头市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驾驶冲锋舟小心翼翼地穿过没过车轮的水域,将被困学生分批转移到安全地带。
白云路桥洞下的情况更为惊险。20:30,这里积水已达2米,一辆小轿车被困在洞中央,车窗里传来孩子的哭声。队员们趴在冲锋舟前端,徒手清理缠绕在车轮上的树枝,用绳索固定车身,一点点将车拖拽到安全区域。当车门打开的瞬间,抱着孩子的母亲泣不成声:“谢谢你们,水都快淹到车窗了……”
在青山区文化路,队员们发现一处井盖被水流冲翻,水下形成漩涡。“这里有隐患!”曾是工程兵的张班长喊来队友,用警示锥围起安全区,自己则站在雨里充当“人肉警示牌”,直到凌晨积水退去才离开。这样的井盖,他们一晚共排查出24处,每一处都留下了橙红色的安全标记。
深夜11点半,雨势渐小,但救援仍在继续。微信群里的消息还在更新:“建设路有车辆抛锚”“民主路积水仍需监测”……队员们轮流啃着干面包,眼里布满血丝,却没人说“累”。
“只要还有一个人被困,我们就不能停。”包头市退役军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刘晓宇表示。
数字最能体现担当:截至11日临晨,包头市退役军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与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共出去志愿者187人,成员遍布昆都仑区、青山区、九原区6大积水路段,280余名被困群众被转移至安全地带,其中包括78名老人、32名儿童,100余台涉水车辆被拖拽至高地,避免了二次受损,24处危险井盖得到警示处理,为夜间通行车辆筑起“隐形防护墙”。
这场暴雨或许会留下痕迹,但更会被记住的,是这群退役军人作为逆行者的背影。他们用担当与专业,用公益传递的温暖,在城市最需要的时候,成为了最可靠的“铠甲”,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若有战、召必回”的退役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