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荣旗的六合镇长安村,有一座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岗”的小山包,这里曾是东北抗联战士与日伪军激烈战斗的地方。59岁的农民孙福贵在此处的烈士纪念碑前立起了14米高的旗杆。13年来,他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着烈士英灵,让五星红旗始终在“红军岗”上飘扬,守护着英烈的长眠之所,也守护着北疆这片土地上不该被遗忘的红色记忆。
阳光穿透薄雾,照在“红军岗”上那面崭新的五星红旗上。孙福贵粗糙的双手紧握旗绳,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庄重。这样的升旗仪式,他已经坚持了13年。孙福贵既是种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阿荣旗的政协委员。“红军岗”的故事,他从小便从老人口中听说。1939年,东北抗联战士在这里与日伪军激战,4名抗联战士壮烈牺牲。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将战士们的遗体收殓安葬。从那以后,这座小山包便被当地老百姓称作“红军岗”。“红军”不仅是老百姓对牺牲战士朴素的称谓,更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象征。
阿荣旗作为革命老区,承载着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2012年,孙福贵在“红军岗”立起14米高的旗杆,象征东北抗联14年的浴血奋战。13年来,他已更换了50余面国旗。平日里,他精心维护周边环境,哪怕雪深没膝,也坚持扫墓。
孙福贵还发挥政协委员作用,积极建言献策,修建了通往“红军岗”的水泥桥,还自费设立红色文化宣传景观小品,并平整了道路。然而,他的坚持并非一帆风顺。
在维护“红军岗”时,因禁止放牧等要求,孙福贵曾遭到部分村民抵触,但他始终坚守信仰。
在孙福贵的管护下,“红军岗”上的松柏愈发苍翠,前来祭扫的群众逐年增多。他还将抗联精神转化为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动力。
如今,孙福贵的坚守已成为当地红色教育的活教材。每年清明,都有干部、群众和学生自发来这里扫墓。而这位朴实的农民,计划在“红军岗”栽种映山红,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站在“红军岗”上远眺,绵延的青山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孙福贵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些永远年轻的英烈用生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