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动态 返回上一级
发布时间: 2021-12-24 14:09
来源:乌兰察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朗读
做军供线上的坚强后盾——记乌兰察布市军供站

11月29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召开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及个人表彰会议。乌兰察布市军供站被评为“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这是乌兰察布市军供站继2019年被评为“全区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后又获得的更大荣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乌兰察布市军供站自建站以来,始终以“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为宗旨,按照优质、快速、准确、安全、保密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历次的军供保障任务,多次被民政部、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军供工作正规化先进单位”“全国重点军供站”,多次被市委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爱国拥军模范单位,是乌兰察布市党委、政府拥军支前的重要窗口单位。

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创建于1965年,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光荣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军供站,它地处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南站南侧,承担着京包、京兰、集二、集通、集张线、G6、G7高速公路过往部队饮食、饮水供应保障任务,是通往东风航天城、神舟飞船主着陆场、朱日和军事训练基地等重要军事基地的运输通道。近年来,军供站每年接待过往部队2万人次左右,保障过往部队住宿1万人次左右。

成立至今,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共接待保障过往部队官兵130多万人次,军供招待所接待入住官兵及家属45700余人次。

一心为兵 排除万难 不断完善应急保障

打造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军供应急保障队伍,是乌兰察布市军供站自建立以来孜孜不懈的追求目标。通过长期实践,军供站探索建立了适应自身、切合实际的保障模式。

建立军地协调机制。军供任务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针对这一特点,军供站加强“三个联系”,即与部队联系,掌握部队保障需求;与军代表和车站调度联系,掌握预计到站时间,弄清列车停靠位置;与合作商联系,加强内部协调,调节供应进度。通过加强与军地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协调,解决了跨部门信息共享问题,变“人员跑腿”为“信息跑路”,上下联动,内外协作,确保了供应快速、保障精准。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为适应新时代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需要,军供站积极探索军供保障市场化运作方式,与我市著名餐饮企业映山饭店及和光宴餐饮公司签订《社会化保障协议》;与我市儿童福利院及社会福利院签订《定点加工饮食供应保障协议》;为扩宽军供保障力量,同社区签订《社区志愿者协议》,遇到大批军事任务或昼夜供应任务时,社区志愿者会积极主动协助军供站开展保障工作;与我市岚馨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帮助过往部队官兵及军供站职工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了以自我保障为主,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军供保障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军供应急保障能力。

逐步提升保障新模式。为适应部队实战实训需要,军供站通过赴军营开展“军事日”等应急保障训练,或在保障任务现场征求意见等方式,不断改进保障工作。在配餐上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管饱型向营养型转变,根据时令和“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官兵口味特点,及时调整、优化食谱,科学营养地烹制各类主副食品。此外,中秋节向过往官兵送月饼,炎炎夏日供应绿豆汤等暖心举措,让子弟兵感受到浓浓军民鱼水情。

建章立制 锐意改革 致力打造铁的队伍

对外保持战斗力,对内整肃纪律性,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始终坚持铁的纪律,铁的队伍,铁的作风,铁的素质。

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军供工作最基本的保障,军供站研究制定了6大类52项规章制度,做到人人职责明确,事事有章可循。落实工作有了制度保障,有效提高了军供工作服务质量。

提高保障时间意识。站内人员居住在城市各处,紧急集结需要更多时间,为此,军供站建立人员应急召集预案,要求所有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保持24小时个人通讯畅通,保证随叫随到。从下达军供通报之时起,所涉及到的工作人员1小时内无条件投入到军供保障任务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保证军供保障任务顺利完成。

加强相关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健康食堂,膳食营养”厨师操作技能培训等各类业务提升活动,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烹调理论水平和军供烹饪技能。

组织应急保障演练。为保障各项应急措施贯彻落实,军供站按照军队大联勤改革要求设计演练内容,每年开展1—2次野外应急保障演练。如今年6月,军供站联合集宁军代室在市郊进行了150人、2小时快速保障训练;10月,在朱日和训练基地开展了应急热食保障训练,保障人数为350人。通过野外应急保障训练,使军供站全体职工快速掌握野外应急保障流程,有效积累了野外制作和机动应急保障经验,打造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

战备是天,安全是地。

战争时,前线官兵用鲜血与生命筑起一道钢铁长城,守卫共和国的安全。而奋战在后方的军供人则用心血与汗水铸起一道钢铁后盾,为国防后勤提供有力保障。视军供为生命、视服务为己任、视应急为考验。一代又一代军供人,将军供工作融入服务部队、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持续不断地从军供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努力谱写乌兰察布军供事业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背景材料

军供站是人民政府完成军用饮食供应保障等任务的组织机构和战备设施,是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军供站诞生于硝烟弥漫的解放战场。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东北全境解放,中央军委命令部队迅速入关,为保障部队快速机动、挺进关内,东北三省人民政府在交通沿线开设兵站,这就有了军供站的雏形。在抗美援朝战争、东南沿海紧急战备等新中国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军供站从无到有、由弱向强,为人民军队赢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应对汶川、舟曲等重大自然灾害为代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供大会战”依旧发挥了强大的拥军支前功能。

为现役官兵服务、为部队战力护航,军供站是军队后勤工作的延伸和重要补充。主要承担着中转的部队,以及每年入伍新兵、退伍老兵、部队调防、训练、国防施工、紧急救灾、支前民兵、民工等军用饮食供应和住宿保障任务。

list
盟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盟市动态
做军供线上的坚强后盾——记乌兰察布市军供站
发布时间: 2021-12-24 14:09   |  来源: 乌兰察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打印   |  分享到:

11月29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召开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及个人表彰会议。乌兰察布市军供站被评为“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这是乌兰察布市军供站继2019年被评为“全区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后又获得的更大荣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乌兰察布市军供站自建站以来,始终以“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为宗旨,按照优质、快速、准确、安全、保密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历次的军供保障任务,多次被民政部、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军供工作正规化先进单位”“全国重点军供站”,多次被市委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爱国拥军模范单位,是乌兰察布市党委、政府拥军支前的重要窗口单位。

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创建于1965年,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光荣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军供站,它地处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南站南侧,承担着京包、京兰、集二、集通、集张线、G6、G7高速公路过往部队饮食、饮水供应保障任务,是通往东风航天城、神舟飞船主着陆场、朱日和军事训练基地等重要军事基地的运输通道。近年来,军供站每年接待过往部队2万人次左右,保障过往部队住宿1万人次左右。

成立至今,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共接待保障过往部队官兵130多万人次,军供招待所接待入住官兵及家属45700余人次。

一心为兵 排除万难 不断完善应急保障

打造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军供应急保障队伍,是乌兰察布市军供站自建立以来孜孜不懈的追求目标。通过长期实践,军供站探索建立了适应自身、切合实际的保障模式。

建立军地协调机制。军供任务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针对这一特点,军供站加强“三个联系”,即与部队联系,掌握部队保障需求;与军代表和车站调度联系,掌握预计到站时间,弄清列车停靠位置;与合作商联系,加强内部协调,调节供应进度。通过加强与军地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协调,解决了跨部门信息共享问题,变“人员跑腿”为“信息跑路”,上下联动,内外协作,确保了供应快速、保障精准。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为适应新时代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需要,军供站积极探索军供保障市场化运作方式,与我市著名餐饮企业映山饭店及和光宴餐饮公司签订《社会化保障协议》;与我市儿童福利院及社会福利院签订《定点加工饮食供应保障协议》;为扩宽军供保障力量,同社区签订《社区志愿者协议》,遇到大批军事任务或昼夜供应任务时,社区志愿者会积极主动协助军供站开展保障工作;与我市岚馨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帮助过往部队官兵及军供站职工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了以自我保障为主,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军供保障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军供应急保障能力。

逐步提升保障新模式。为适应部队实战实训需要,军供站通过赴军营开展“军事日”等应急保障训练,或在保障任务现场征求意见等方式,不断改进保障工作。在配餐上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管饱型向营养型转变,根据时令和“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官兵口味特点,及时调整、优化食谱,科学营养地烹制各类主副食品。此外,中秋节向过往官兵送月饼,炎炎夏日供应绿豆汤等暖心举措,让子弟兵感受到浓浓军民鱼水情。

建章立制 锐意改革 致力打造铁的队伍

对外保持战斗力,对内整肃纪律性,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始终坚持铁的纪律,铁的队伍,铁的作风,铁的素质。

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军供工作最基本的保障,军供站研究制定了6大类52项规章制度,做到人人职责明确,事事有章可循。落实工作有了制度保障,有效提高了军供工作服务质量。

提高保障时间意识。站内人员居住在城市各处,紧急集结需要更多时间,为此,军供站建立人员应急召集预案,要求所有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保持24小时个人通讯畅通,保证随叫随到。从下达军供通报之时起,所涉及到的工作人员1小时内无条件投入到军供保障任务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保证军供保障任务顺利完成。

加强相关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健康食堂,膳食营养”厨师操作技能培训等各类业务提升活动,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烹调理论水平和军供烹饪技能。

组织应急保障演练。为保障各项应急措施贯彻落实,军供站按照军队大联勤改革要求设计演练内容,每年开展1—2次野外应急保障演练。如今年6月,军供站联合集宁军代室在市郊进行了150人、2小时快速保障训练;10月,在朱日和训练基地开展了应急热食保障训练,保障人数为350人。通过野外应急保障训练,使军供站全体职工快速掌握野外应急保障流程,有效积累了野外制作和机动应急保障经验,打造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

战备是天,安全是地。

战争时,前线官兵用鲜血与生命筑起一道钢铁长城,守卫共和国的安全。而奋战在后方的军供人则用心血与汗水铸起一道钢铁后盾,为国防后勤提供有力保障。视军供为生命、视服务为己任、视应急为考验。一代又一代军供人,将军供工作融入服务部队、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持续不断地从军供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努力谱写乌兰察布军供事业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背景材料

军供站是人民政府完成军用饮食供应保障等任务的组织机构和战备设施,是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军供站诞生于硝烟弥漫的解放战场。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东北全境解放,中央军委命令部队迅速入关,为保障部队快速机动、挺进关内,东北三省人民政府在交通沿线开设兵站,这就有了军供站的雏形。在抗美援朝战争、东南沿海紧急战备等新中国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军供站从无到有、由弱向强,为人民军队赢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应对汶川、舟曲等重大自然灾害为代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供大会战”依旧发挥了强大的拥军支前功能。

为现役官兵服务、为部队战力护航,军供站是军队后勤工作的延伸和重要补充。主要承担着中转的部队,以及每年入伍新兵、退伍老兵、部队调防、训练、国防施工、紧急救灾、支前民兵、民工等军用饮食供应和住宿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