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培训就业工作,坚持以培训促就业的基本方向,大力开展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自主择业干部培训,积极探索订单式、定向式和定岗式培训的有效途径,退役军人就业培训工作呈现出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势头。近两年来,共举行各类退役军人培训班65期,培训3195人,衔接举办招聘会56场,提供就业岗位1.7万多个,2200人达成就业意向,580人实现就业,开发社会公益岗位500多个,上岗445人。
一、建机制,强基础,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机构组建后,第一时间调整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及时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牧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的若干政策》《关于解决再就业困难退役士兵(士官)服务管理问题的意见》等措施,将退役军人培训和就业创业情况纳入了市、旗县区两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双拥模范县”创建的重要内容,确保全市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二、重宣传,广发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通过赤峰日报、红山晚报、赤峰广播电台、赤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发布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和就业相关政策3000余条。印制包含退役军人培训政策的宣传册10万余册,通过全市12个旗县区178个苏木乡镇(街道)、1766个嘎查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广泛发布;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门户网站高频率转发。定期邀请人社、金融、税务等部门的专家,通过召开发布会和组织座谈的形式,向广大退役军人宣传和兑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相关优待优惠政策,确保每位退役军人第一时间知晓政策、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三、善作为,勇担当,培训工作蓬勃开展
针对退役军人特点,在培训课程中设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新时代赤峰市场经济社会形势发展思考、退役军人的情绪调适与压力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等帮助退役军人尽快适应社会的课程,还聘请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现场授课,特别邀请在职场打拼中脱颖而出的退役军人典型现身说法,既讲授就业创业的方法,也有效增强了参训退役军人勇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信心和热情。机构组建以来,共开展电工电焊、汽车驾驶维修、无人机操控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27班次,参训人员达到650人,成功将368名退役军人送上工作岗位。同时,还开展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班35班次,参训人员2195人;在井冈山举办了有38名退役军官参加的首期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培训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效。在疫情防控期间,专门开展网络线上培训活动4场,确保了培训不间断,得到了广大退役军人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补短板、求创新,努力拓展就业渠道
抓住退役军人返乡报到和参加各类培训班的时机,通过填写培训需求申请表的形式,及时准确掌握广大退役军人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精准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在开展适应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就业新渠道,大胆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一是开通学历教育“直通车”。主动加强与当地高校的联系对接,实现了退役军人学历教育再升级。共推动退役军人参加高职扩招2103人、参加学历教育培训460人,进一步提升了退役军人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二是积极搭建合作“大平台”。加强与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泓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航空职业技术学校等承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展了“订单式”“定岗式”培训,为首都机场定向培养了地勤人员25人,为机关单位、学校等定向输送退役军人消防员14名。同时,注重在每一期培训班后,衔接组织有用人单位参加的招聘会。主动与人社、就业以及社会培训和人才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及时向广大退役军人发布用人信息,或不定期组织针对退役军人的专场招聘会,或随时随地组织供需见面会,简化程序,提高时效。三是提供创业“助推器”。推动将安快创业谷、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基地全部向退役军人免费开放,打造一家国家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并提供创业扶持;同时,将退役军人创业贷款额度由20万元提高到50万元,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五、树典型、强示范,充分发挥引领导向作用
在搞好培训和促进就业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了模范退役军人表彰活动,培育宣传在就业创业先进中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并为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就业创业典型,并在开展培训期间邀请他们登台讲课,介绍成功经验,进一步坚定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将就业创业先进事迹在国家、自治区及市本级媒体报刊发表,广泛宣传,取得了较好的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举办退役军人创业大赛,市政府领导全程参加,并为获奖者颁奖,全程进行网络现场直播,给广大退役军人创业以极大的鼓舞,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广大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激情。支持组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及时为退役军人提供创业指导、发布用工信息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拓宽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渠道,形成了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