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的戈壁滩深处,尼玛母子两代人守边巡边半个世纪,在大漠戈壁竖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鲜艳旗帜,书写着对祖国的挚爱。
12月的戈壁,寒风凛冽,人迹罕至的边境线更显孤寂。站在高点,瞭望远方,这是尼玛老人的习惯性动作。在这个靠近中蒙边境线的地方,尼玛已经瞭望了近半个世纪。
北疆楷模 阿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 尼玛:刚来的时候,这里一个人都没有,方圆30公里内压根就没人住。荒无人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这个荒芜人烟的地方,尼玛一待,就是49年。1971年,25岁的尼玛响应组织号召,带着母亲、弟弟和3岁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距离边境线只有11公里的阿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成为守边民兵。
北疆楷模 阿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 尼玛:当时给我戴上大红花,很多人鼓掌欢送我们上车。也不知道要到哪去,会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党和国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既然答应了,就得努力完成。
尼玛的儿子 哈达布和:那时候我还小,根本也不知道什么叫艰苦。我隐约记得刚来的那年,三九寒天打井取水。因为这周围没有饮用水,只能给畜生喝。
茫茫戈壁,渺无人烟,衣食住行都是问题。没地儿住,就搭蒙古包,没水喝,就到17公里以外挑水。尼玛和其他几个民兵白天训练、晚上站岗。配枪的那些年,尼玛的手经常在站岗时被冻得没了知觉,但她依然保持警觉。在枪膛里,她有一颗是留给自己的子弹。
北疆楷模 阿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 尼玛:我把子弹缠在腰间,把枪用绳子系在手上,万一被敌人抓着,我就向自己开枪,决不能泄漏国家秘密。
1975年1月,尼玛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格外珍惜胸前的这枚党员徽章,走到哪都戴着。
北疆楷模 阿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 尼玛:既然来这么远的地方,守护我们祖国的边疆,我还是非常想入党的。党员要佩戴党员徽章。
这里是当年民兵连的8号点,也是尼玛的家。因为生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当年一起来的两户人家陆续撤走了,附近连队的战士,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尼玛家的8号点一直在,这面8号点上的五星红旗永远迎风飘扬。
北疆楷模 阿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 尼玛:刚来的时候我们年纪相仿,战士们都叫我姐姐。几年以后,战士们叫我阿姨,叫了很多年。现在不能这么叫了,他们管我叫奶奶、太奶奶。
边防某连政治指导员 刘阳:能够在这里坚守半个世纪,尼玛老人身上这种坚定的品质和意志,是值得我们边防官兵学习的,也是激励着我们守护好祖国的边疆。
49年,一部望远镜、两只狗、一群骆驼、一群羊,陪伴尼玛巡边18万公里,边境线从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尼玛成了中蒙边界线上的“活界碑”。尼玛没念过书,可界碑上“中国”二字,她却铭记于心。
北疆楷模 阿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 尼玛:这是我的祖国,党和国家派我来这里,在这里坚守了很多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守护我们神圣的国土,至死不渝。我爱我的祖国。我一辈子都在这儿,以后也要长眠于此,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