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动态 返回上一级
发布时间: 2020-11-09 15:16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朗读
齐天印:朝鲜战场,立三等功的情报老兵
  齐天印,山西汾阳人,1927年10月1日出生,1949年3月入伍,1984年离休,历任参谋、科长、处长、研究员。1951年10月入朝,担任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李克农、乔冠华的机要秘书,负责传送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对谈判代表团的指示电和代表团的请示电,参加了停战协议签字亭的建设工作。荣立三等功。

  朝鲜停战谈判最早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举行,但直到1953年7月27日正式签订停战协议,其间一直因为“联合国军”的阳奉阴违而谈谈打打。
  据齐天印回忆,抗美援朝开始后,由于文化程度比较高,他被军委技术部抽调到张家口某基地进行集训,主要是学习外语、熟悉并掌握朝鲜战争情况。1951年1月20日,他由张家口乘火车来到北京,在香山见心斋旁一个院落内,承担起接收朝鲜战场情报、分析战况形势,并向志愿军司令部、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传送情况的任务。
  1951年10月,齐天印老人随工作组来到朝鲜开城,参加停战谈判,负责掌握对方情况、向我方代表团提供信息等工作。老人情绪激动地讲道:“当时,我方提出按照联合国规定,南北朝鲜应当以‘三八线’为界,可对方说不行,要按照实际控制线划定,因为对方的实际控制线有的地方要比‘三八线’靠北一些。”

  老人头部微偏,斜视上方,咬紧牙关,眼神透露出些许愤恨:“他们一边佯装坐下来谈判,一边却在集结部队。南朝鲜李承晚集中了4个师的兵力,准备要打下金城、平壤,然后划‘三九线’。”
  “你敢来,我就打。”就像是在作战斗动员,老人坚定而果敢地讲道,我们志愿军20兵团、9兵团勇猛作战,打了金城战役,把南朝鲜4个师全部打垮,促使对方乖乖回到谈判桌前。
  作为谈判现场见证者,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低着头一边演示一边讲:“再次坐到谈判桌前,‘联合国军’谈判代表团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我方代表很有底气地问‘是三八线啊还是三九线啊?’对方软绵绵地回答:那就按‘三八线’停战吧。”
  老人抬起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但紧接着神情又凝重起来,继续回忆着:“界线划定后,最紧要的问题是建设一座停战协议签字亭。这时,对方又故伎重演拖延起时间来,他们说至少要用两个月时间才能建好。我方代表一听,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两个周就能建好。对方感到这样的建设速度根本不可能实现,便抱着看笑话的态度说,那你们建吧。”

  我方代表团立即将建设停战协议签字亭的事情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央当即答复:“就用两个周,我们从国内派工人过去。”
  把国内的工人带到朝鲜板门店签字亭建设现场,这个看似简单却事关重大的任务落到了齐天印身上。齐天印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此时,由北京市房管局挑选的1名工程师和10名工人已经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待命。
  齐天印立即带领11人乘火车赶到丹东。一下火车,1名工程师和两名工人被吉普车接走,剩下齐天印带着8名工人住进丹东军事招待所。
  “时间很紧,为什么还住下来?因为工具箱还没到。我协调了8套志愿军军装,让工人们换上。两天后,工具箱一到,我便要了一辆卡车,带着大家一起出发了。”讲到这里,齐天印老人刻意挺挺胸膛,大声唱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祖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齐天印一腔热血,情绪激昂,在他感染下,工人们意气风发,一起高唱起来。

  过鸭绿江后,夜色渐黑,空中仍不时有敌军飞机骚扰,只要路上相隔不远的防空哨兵一打枪,他们就靠边停车,枪声二次响起代表警报解除,他们再继续前进。一直到第二天天亮,齐天印一行到达目的地,他指挥工人们下车,将汽车用高粱秆伪装隐蔽起来,然后就近来到一处农家。
  正是这看似无意的与朝鲜百姓接触,令齐天印感触颇深。这户朝鲜人家只有一个老太太,略带疑惑地问:“怎么你们几个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带枪啊?”齐天印毫不犹豫地告诉她:“朝鲜马上就要停战了,我们几个人是去建停战协议签字亭的。”
  齐天印话音未落,胳膊缓缓抬起,双臂舞动着说:“那位朝鲜老人一听我的话,高兴得跳了起来,嘴里不停地说我儿子很快就会回来了……”高兴之余,她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饭后,连夜赶路的大家席地而卧准备稍作休息,可齐天印却怎么也睡不着。“我就想啊,朝鲜妈妈希望她的儿子回到身边,志愿军的妈妈也希望她的儿子回到身边,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大兵的妈妈们、‘联合国军’的妈妈们,只要是向往和平的妈妈,都希望她们的儿子尽快回到身边。我们早点盖好签字亭,确保顺利签字,这是给世界妈妈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啊!”齐天印说。
  于是,他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立即把大家喊起来,谈了自己的感受,大家意见一致:不停留、不歇息,抓紧赶路。他们快马加鞭,很快赶到开城。

  “不到两个周,我们就把签字亭建好了。当时世界上各大通讯社都报道说,中国的速度真快,这可能是“基建狂魔”第一次在国际上展现实力吧。实际上,建亭所用的一钉一木都蕴含着对和平的向往和期待,工人们当然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齐天印老人自豪地举起了拳头。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开城板门店举行。自1953年7月27日22时起,即停战协定签字后的十二小时,全线停火。
  谈判结束后,齐天印又回到原单位军委技术部工作。
  据齐天印老人回忆,他在开城工作时,有一次给彭德怀呈送文件,彭德怀问他:“小齐,你是哪个单位的?”齐天印回答:“我是军委技术部的。”彭德怀肯定地说:“太好了,你们的情报对抗美援朝很有价值。”事后,彭德怀指示志愿军司令部向军委技术部发电,给齐天印立三等功。

  “这个三等功是我们单位的集体荣誉,是彭老总对我们情报工作的整体嘉奖。”双手捧起三等功徽章,齐天印老人真心地道白。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保密性强,齐老告诉记者:“很多事情我不能说,我连老伴儿都不对她说的。”记者不再多问,这是一名老兵、一名情报技术人员的职业精神和纪律自觉。
list
盟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盟市动态
齐天印:朝鲜战场,立三等功的情报老兵
发布时间: 2020-11-09 15:16   |  来源: 中国退役军人
打印   |  分享到:
  齐天印,山西汾阳人,1927年10月1日出生,1949年3月入伍,1984年离休,历任参谋、科长、处长、研究员。1951年10月入朝,担任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李克农、乔冠华的机要秘书,负责传送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对谈判代表团的指示电和代表团的请示电,参加了停战协议签字亭的建设工作。荣立三等功。

  朝鲜停战谈判最早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举行,但直到1953年7月27日正式签订停战协议,其间一直因为“联合国军”的阳奉阴违而谈谈打打。
  据齐天印回忆,抗美援朝开始后,由于文化程度比较高,他被军委技术部抽调到张家口某基地进行集训,主要是学习外语、熟悉并掌握朝鲜战争情况。1951年1月20日,他由张家口乘火车来到北京,在香山见心斋旁一个院落内,承担起接收朝鲜战场情报、分析战况形势,并向志愿军司令部、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传送情况的任务。
  1951年10月,齐天印老人随工作组来到朝鲜开城,参加停战谈判,负责掌握对方情况、向我方代表团提供信息等工作。老人情绪激动地讲道:“当时,我方提出按照联合国规定,南北朝鲜应当以‘三八线’为界,可对方说不行,要按照实际控制线划定,因为对方的实际控制线有的地方要比‘三八线’靠北一些。”

  老人头部微偏,斜视上方,咬紧牙关,眼神透露出些许愤恨:“他们一边佯装坐下来谈判,一边却在集结部队。南朝鲜李承晚集中了4个师的兵力,准备要打下金城、平壤,然后划‘三九线’。”
  “你敢来,我就打。”就像是在作战斗动员,老人坚定而果敢地讲道,我们志愿军20兵团、9兵团勇猛作战,打了金城战役,把南朝鲜4个师全部打垮,促使对方乖乖回到谈判桌前。
  作为谈判现场见证者,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低着头一边演示一边讲:“再次坐到谈判桌前,‘联合国军’谈判代表团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我方代表很有底气地问‘是三八线啊还是三九线啊?’对方软绵绵地回答:那就按‘三八线’停战吧。”
  老人抬起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但紧接着神情又凝重起来,继续回忆着:“界线划定后,最紧要的问题是建设一座停战协议签字亭。这时,对方又故伎重演拖延起时间来,他们说至少要用两个月时间才能建好。我方代表一听,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两个周就能建好。对方感到这样的建设速度根本不可能实现,便抱着看笑话的态度说,那你们建吧。”

  我方代表团立即将建设停战协议签字亭的事情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央当即答复:“就用两个周,我们从国内派工人过去。”
  把国内的工人带到朝鲜板门店签字亭建设现场,这个看似简单却事关重大的任务落到了齐天印身上。齐天印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此时,由北京市房管局挑选的1名工程师和10名工人已经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待命。
  齐天印立即带领11人乘火车赶到丹东。一下火车,1名工程师和两名工人被吉普车接走,剩下齐天印带着8名工人住进丹东军事招待所。
  “时间很紧,为什么还住下来?因为工具箱还没到。我协调了8套志愿军军装,让工人们换上。两天后,工具箱一到,我便要了一辆卡车,带着大家一起出发了。”讲到这里,齐天印老人刻意挺挺胸膛,大声唱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祖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齐天印一腔热血,情绪激昂,在他感染下,工人们意气风发,一起高唱起来。

  过鸭绿江后,夜色渐黑,空中仍不时有敌军飞机骚扰,只要路上相隔不远的防空哨兵一打枪,他们就靠边停车,枪声二次响起代表警报解除,他们再继续前进。一直到第二天天亮,齐天印一行到达目的地,他指挥工人们下车,将汽车用高粱秆伪装隐蔽起来,然后就近来到一处农家。
  正是这看似无意的与朝鲜百姓接触,令齐天印感触颇深。这户朝鲜人家只有一个老太太,略带疑惑地问:“怎么你们几个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带枪啊?”齐天印毫不犹豫地告诉她:“朝鲜马上就要停战了,我们几个人是去建停战协议签字亭的。”
  齐天印话音未落,胳膊缓缓抬起,双臂舞动着说:“那位朝鲜老人一听我的话,高兴得跳了起来,嘴里不停地说我儿子很快就会回来了……”高兴之余,她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饭后,连夜赶路的大家席地而卧准备稍作休息,可齐天印却怎么也睡不着。“我就想啊,朝鲜妈妈希望她的儿子回到身边,志愿军的妈妈也希望她的儿子回到身边,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大兵的妈妈们、‘联合国军’的妈妈们,只要是向往和平的妈妈,都希望她们的儿子尽快回到身边。我们早点盖好签字亭,确保顺利签字,这是给世界妈妈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啊!”齐天印说。
  于是,他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立即把大家喊起来,谈了自己的感受,大家意见一致:不停留、不歇息,抓紧赶路。他们快马加鞭,很快赶到开城。

  “不到两个周,我们就把签字亭建好了。当时世界上各大通讯社都报道说,中国的速度真快,这可能是“基建狂魔”第一次在国际上展现实力吧。实际上,建亭所用的一钉一木都蕴含着对和平的向往和期待,工人们当然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齐天印老人自豪地举起了拳头。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开城板门店举行。自1953年7月27日22时起,即停战协定签字后的十二小时,全线停火。
  谈判结束后,齐天印又回到原单位军委技术部工作。
  据齐天印老人回忆,他在开城工作时,有一次给彭德怀呈送文件,彭德怀问他:“小齐,你是哪个单位的?”齐天印回答:“我是军委技术部的。”彭德怀肯定地说:“太好了,你们的情报对抗美援朝很有价值。”事后,彭德怀指示志愿军司令部向军委技术部发电,给齐天印立三等功。

  “这个三等功是我们单位的集体荣誉,是彭老总对我们情报工作的整体嘉奖。”双手捧起三等功徽章,齐天印老人真心地道白。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保密性强,齐老告诉记者:“很多事情我不能说,我连老伴儿都不对她说的。”记者不再多问,这是一名老兵、一名情报技术人员的职业精神和纪律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