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包头市:构建常态化安置随军家属就业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06-26 09:53  |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安置军人家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列入常态化为驻地部队办好事实事清单,在着力解决部队官兵“后院”问题上积极定政策、拓渠道、建机制、重实效,确保符合条件的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得到妥善安置,为驻地部队构建新时代稳固“后院”建立了新模式、作出新贡献。

细化配套政策措施,确保随军家属常态化安置

包头市历来就是拥军优属的光荣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高度重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享有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和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殊荣。早在2010年11月,国家和自治区还没有出台军人随军家属安置相关政策前,包头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驻包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指令性安置、货币化安置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和“分类逐批安置,原则上每两年安置一批”的安置原则。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出台了新的意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包头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及时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措施。2018年9月,包头市委办公室、包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包头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联合印发了《包头市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的实施办法》,为进一步深化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拓宽了安置渠道、优化了安置流程。2019年12月,包头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包头市随军家属安置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岗位安置与货币化安置相结合方式随军家属安置原则,制定了为现役军人和随军家属量化评分的内容及标准,提出了随军未就业家属的生活补助金纳入自然增长机制,确定了随军未就业家属的生活补助金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为全市常态化安置驻地部队现役军人随军家属提供了较完善的政策支持。

拓展就业安置渠道,保障随军家属多元化安置

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积极推动多渠道安置,努力促进随军家属充分就业,是包头市多年来开展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深受驻地部队官兵广泛称赞的突出体现。2019年包头市出台的《随军家属安置实施细则》,将随军家属安置方式优化为两大类:

一类是调动。现役军人家属随军(或现役军人调入驻包部队)前,在原户籍地(或原随军地)为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工作人员的,可按照“属地管理、专业对口、就地就近”的原则,以调动的方式调入到包头市对口机关事业单位。2019年和2021年,包头市通过对口调动方式分别安置7名和3名随军家属。军嫂孟凌华就是其中之一,她从千里之外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人民医院,按照随军政策调入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她说:“现在军属的优待政策越来越好,倒是不担心随军调动把身份‘随没了’,工作调动基本没费什么心,我就顺利调到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上班了,同样的职业,同样的岗位,彻底踏实了。”

另一类是就业安置。主要对象是无工作的随军家属。安置此类人员,包头市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提供了5种安置渠道供随军家属自主选择:一是市本级统一安排,原则上在企事业单位安置;二是下达任务到旗县区,根据部队所在地区,由旗县区政府负责在本级企事业单位居家就近安置;三是通过中直、区直部分驻包国有企业进行协调安置;四是统筹市属国有企业用工实际协调安置;五是选择货币化安置,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助7万元,视为安置。提供多渠道多元化安置方式,充分体现了包头市随军家属安置政策的多样化和人性化。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要求市本级、各旗县区、中直(区直)驻包国有企业单位按照当年无工作未就业随军家属基数的一定比例提供足额岗位,确保安置岗位数量不低于待安置人员数量,较好地促进了随军家属充分就业。包头市驻地部队较多,驻边守边官兵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需求量大,从2011年至2022年,包头市共安置无工作随军家属344人(其中军官家属326人,符合随军条件的士官家属18人),走在了全自治区前列,受到了驻地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

健全考评工作机制,实行随军家属阳光化安置

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事关军队建设和官兵切身利益,业务涉及面广,岗位协调任务重,组织实施要求严格。在包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市退役军人暨随军家属就业安置专项工作组,安置协调办公室设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完善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市委组织部、编办、市财政局、人社局、国资委和包头军分区等军地有关部门分工明确、配合密切,形成了随军家属安置“两清两公开三满意”的安置新模式,即:政府安置前年度任务底数清、就业岗位需求清,安置过程中对现役军人及随军家属量化打分排名公开、待选岗位信息公开,安置后达到随军家属满意、所在部队满意、接收安置单位满意。

一是安置前摸清拟安置人员底数和就业岗位需求数量。首先由驻包各部队分别按要求上报符合条件随军家属拟安置人员名单及就业岗位需求情况(人员范围涵盖符合随军条件的军官家属和士官家属),经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初审后,汇总形成年度随军家属安置计划,提交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专项工作组研究审议,确定年度安置任务;其次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专项工作组会议意见,制定完善年度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方案上报市政府,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尔后市政府印发安置文件,向各相关单位下达接收安置任务,作为安置部门后期推动随军家属安置任务落实的工作依据。

二是安置过程中做到量化评分结果公开和待选岗位信息公开。量化评分、排序选岗是包头市阳光安置随军家属的基本程序要求。随军家属量化评分,采取了以考核现役军人服役履历及表现为主、随军家属文化考试为辅的综合考评方式。为了确保把好事办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驻包各部队密切分工配合,由各部队对本单位现役军人综合情况考核赋分,安置部门委托市人事考试中心组织随军家属进行统一的文化考试,两项成绩按加权比例合计为随军家属量化评分的最后得分。评分标准重点从现役军人的身份类型及职务职级、艰苦边远地区和特殊岗位工作年限、以及立功受奖等对部队所作贡献等方面给予倾斜,正向激励现役军人更好地献身国防、建功军营。所有待安置随军家属的量化评分结果和协调确定的接收安置单位,都要在安置选岗前向社会公开。

三是组织随军家属按照排序选岗方式自主确定安置单位。为了确保安置工作“阳光运行”,在安置选岗环节,安置部门主动邀请纪检、编办、人社以及用人单位、新闻媒体等相关单位人员列席监督见证,按照综合考评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让随军家属自主选择就业岗位。安置结果通过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门户网站和官方公众号等媒体向社会公示,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近些年,包头市随军家属阳光化安置方式,受到了随军家属、驻包部队和接收安置单位普遍称赞;每年接收易地安置包头市的军转干部和转业士官占比数量居高不下。被安置的随军家属纷纷表示,这种全新的安置模式让他们在包头市找到了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