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 要闻聚焦
内蒙古齐心协力守护八千里边防线
发布时间: 2024-08-12 16:25   |  来源: 内蒙古日报   | 

初秋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内蒙古最东端的大兴安岭时,伊尔施边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已经开始巡边踏查。此时,内蒙古最西端额济纳旗的护边员也踏上了巡边之路,守护北疆安宁……

从莽莽林海到蜿蜒界河,从广袤草原到大漠戈壁,对于拥有着8000多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的内蒙古而言,为党和人民守好边、固好防,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责任极其重大。

治国必治边,守边亦守家。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更是内蒙古必须履行好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坚持强边、安边、固边、富边、睦边一体推进,以边境之安保边疆之稳,以兴边富民之果让祖国北疆风景线更加亮丽。

“五位一体”

共筑边关之固

前不久,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护边员格日勒其木格与巡逻民警、嘎查牧民一起升国旗的视频刷屏社交网络。

边境线上的这一抹红,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

“请党放心,守边固防,北疆有我!”今年4月,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徐乃超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称号。

“我们每天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周边农牧民远远看见飘扬的国旗就知道移民管理警察在,心里就踏实了。”在先进事迹发布会上,徐乃超和妻子李文娜登台分享交流时,质朴的语言引发现场观众的共鸣,这对坚守在大漠戈壁戍边夫妻的故事令人动容。

在边境线上扎根、融入当地生活,一位位“流动的哨兵”、一群群“有生命的界碑”,共同筑起边关之固,汇聚勠力同心。

内蒙古边检总站巴尔虎突击队在草原深处开展反恐演练。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体系,不断强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格局,扎实推进边境地区建设,持续巩固我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以法为盾守护边疆安宁。《内蒙古自治区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关于鼓励支持退役军人扎根边境建设边疆的若干措施》等地方性法规和措施相继出台,对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共同富裕起到积极作用。

——打造边境安全稳定高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边境地区干部、党员和边民教育体系,推动强边固防工作纳入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西部大开发、边境城镇建设等专项工作规划。

——营造抵边生活“拴心留人”的环境。稳步推进黑山头口岸、满都拉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策克口岸等地军民一体化能力试点建设,落实艰苦边远地区苏木乡镇工作补贴和津贴,综合施策稳定边境地区人口;深入开展“医疗专家走边关巡诊”“千里送文化、艺术进边防”等活动,送医疗、文化、法律进军营、进机关、进企业、进牧户。

——建设新时代边防文化。选树阿迪雅、尼玛老人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推出守边护边“石榴籽”等一批主题文化品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国防意识、边疆意识、边境意识、边防意识,激发军地干部扎根边疆、热爱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

如今,在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日益稳固。

“水电路讯”

共促兴边富民

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

8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目之所及,绿草如茵。

图门是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的一名护边员,世代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顺着他家的蒙古包向后望去,不到500米便是中蒙边界,从图门的爷爷那代算起,一家三代人就扎根在这里,守护在这里。

坚守边境线上的“流动哨兵”——图门。

受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过去图门家采用太阳能、风能和柴油发电机等方式供电,电压不稳定,供电可靠性难以保证。

得益于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去年,生活在边境一线的图门家通了常电。“生活条件变好了,我们守卫边疆、建设家园的信心决心更足了!”图门说。

图门家的变化不是个例。针对边境地区“水电路讯”不畅通问题,自治区对180多个边防连队(哨点)和边境派出所、200个边境嘎查(村)逐一摸排统计,收集近5万条军地需求基础数据,实施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力争实现边境地区饮水安全便捷、用电稳定持久、路网四通八达、信号畅通高速,彻底解决边防官兵和边境农牧民“水电路讯”不畅的历史难题,夯实戍边基础。

内蒙古有8000多里的边境线,巡边固边任务极其繁重。

在包头市达茂旗,这里的边境牧区草场面积大、牧户居住分散,许多牧民居住在无水或缺水草场,加上水源水质不达标、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制约,远距离拉水、季节性缺水成为牧区群众和边防官兵的急难愁盼。

2023年以来,随着达茂旗边境牧区分散式水源点工程、远距离拉水提升改造工程等实施,通过新打水源井、铺设输水管道、安装家用水处理设备等措施,彻底解决了边防官兵、边境派出所民警和抵边嘎查牧民饮水不方便、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实现了边境牧区饮水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

打水井、引电缆、铺砂路……在军地的共同努力下,一项项工程的实施,如同涓涓暖流流进了军民心间。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近两年,全区累计有61个哨所和1.6万边民的用水困难、63个哨所和1.8万边民的用电难题得到解决,贯通等级公路、巡逻路520公里,铺设光缆2471公里,新建通信基站208个,实现边防哨所移动信号全覆盖,331国道4G信号覆盖率从47%提高到74%,边境一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加快改善,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官兵的生活所需,吸引着更多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

“三新建设” 

共织安全之网

“漠北驼铃”护边队。

“今日巡逻边境线12公里,未发现异常情况。”8月5日,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阿拉善右旗边境管理大队“漠北驼铃”护边队的队员宝力道巡边结束后,向边境派出所报告当日情况。

阿拉善右旗有45.25公里边境线和2.8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点多线长面广,群众居住分散。为有效整合边境地区群防群治力量,切实强化警民联防联动,阿拉善右旗边境管理大队成立了符合地域特色的“漠北驼铃”护边队,吸收退伍军人、返乡青年、民兵队伍等力量加入,打造边境线上行走的“鹰眼”,成为管边控边的重要补充力量。

“为了让这支护边队伍更加专业化,我们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全面提高大家边境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重要点位管控能力。” 阿拉善右旗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牛鑫说。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近年来,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积极发动边民参与守边护边,相继推出符合地域特色和职业特点的“居边护边堡垒户”“雪城义警”“守望草原巡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开展边境巡逻、治安防控、纠纷调解等平安边境守护行动,形成了以边境派出所为主导、边民群众参与的合力管边控边新格局,有效地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民警在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下为游客宣传反诈APP。

同在8月5日,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兴安边境管理支队三岔边境检查站内,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大货车、搭载旅客的小汽车有序快速通行。

“只要车辆一进入检查站,智能查验系统就会自动核验过往旅客及车辆信息。通过核验身份信息、人脸识别、车辆检查等就能快速对相关信息进行识别,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同时可以做到精准拦截、精准防控。”三岔边境检查站教导员那仁朝格图介绍说。

三岔边境检查站地处国道G302和G331线交汇点,距离边境线直线距离约17公里,是扼守在祖国北疆、边境一线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支队伍始终身处边境管理的前沿战场。

“检查站日均检查车辆700多辆次、人员2000余人次,执勤民警们逢人必检、逢车必查。”三岔边境检查站站长康永利说,为达到对人员、车辆的前置提醒、智能导流、人货快检、高效处置的智慧边境检查模式,兴安边境管理支队更新了智能化查验系统,配备了先进的查验装备,快速高效实现了对人、车、物的精准查缉,也为过往的车辆提供了方便,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新时期护边固防,光靠人力是不够的,还要发挥高科技的威力。”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边境管控立体化建设效能,今年以来,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大力推进以新型基础设施、新锐装备设备、新机制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 “三新建设”,把新锐装备设备、技术手段建设与传统移民管理方法手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维护安全稳定的“武器库”和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使命催征 勇毅前行

内蒙古将以

更实的作风

更有力的举措

久久为功

抓好兴边稳边固边工作

齐心协力

守好八千里边防线

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构筑得

更加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