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志愿军老战士王世清
发布时间: 2020-12-15 16:18   |  来源: 学习强国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10月23日,看着电视上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的画面,王世清老人和家人一起激情演唱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王世清,1932年7月出生于宁夏平罗县,1949年9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2月入朝参战。1953年回国后,一直在阿左旗宗别立镇靠放牧生活,如今居住在乌海市海南区。
  见到王世清老英雄时,他身着军裤,胸前佩戴着奖章,端坐在沙发上,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双眼炯炯有神,完全看不出已经是88岁的老人。说起当年的事情,老人打开了话匣——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任命马鸿逵为西北军政副长官,驻扎于宁夏。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急欲挑起内战,拉拢西北马家军,诱以高官厚禄,马鸿逵成为了“宁夏王”。1948年初,十几岁的王世清与其三叔同时被征到马鸿逵的兵营里,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生病无药医,操练和劳役又十分繁重,日夜思逃。终于,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通过以打促谈的方式迫使敌方签订了《和平解放宁夏问题之协议》,解放了宁夏全境。年轻的王世清发现人民解放军进了城没有抢东西没有打人,见了老百姓都很和善,晚上战士们都在房檐下大路旁睡觉……这样的军队受到百姓爱戴,也深深吸引了王世清,最终如愿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第64军第192师576团的一名战士。
  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逐渐从全国各地调动大规模的兵力准备入朝作战,全部换装了苏制轻武器。王世清就在这时随着部队辗转山东,1951年2月入朝参战,先后参加过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西线高旺山、马良山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
  战况瞬息万变,稍微的迟疑就会丧命。大部队休整时,侦察兵不能休息,王世清和另外4名战士同时出去侦察情况摸敌情,好不容易摸到敌军阵地前,把敌人的铁丝网剪了一个洞爬进去,发现十几架炮排成一列就在阵地前沿,有10个巡逻兵排着队边巡逻边聊天。怕暴露行踪,王世清和战友悄悄撤退,但刚爬过铁丝网就被发现了。“敌人的火力点很凶呀,他们的炮、机枪就像下雨一样,能回来真是运气好。我们大概探明敌人的军火数量和存放位置,侦察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可是出去5个人,只回来了两个。最后阵地是拿下来了,但200人的队伍就剩下30多人。”忆起往事,历历在目,王世清老人含泪说。这一仗,敌我双方都有很大伤亡,待我军增援和换防部队赶到后,调整了战术,暂不冲锋,重点挖工事、挖防空洞,做好自我保护。
  “我最记忆犹新的一场战役是马良山战役,带了我一年的侦察班班长就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王世清老人说,当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刚进入阵地防御,战斗工事不坚,连续降雨洪水为患,后方交通遭严重破坏,补给供应极为困难。班长带着王世清等4人出去侦察敌情,两支冲锋枪,10来个手榴弹,来到距离敌军阵地只有30来公尺的一道沟,几乎就是和敌人面对面了,连里面讲话都听得到。结果他们被发现了,敌人的机枪打过来,把工事出口牢牢封锁住,让他们没有办法撤回。突然,一枚炮弹袭来,班长为了保护几个小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工事出口。满身是血的班长叮嘱道:“你们要坚持打下去,要守住马良山。”随后,壮烈牺牲。马良山战役连续打了5个昼夜,第64军在给敌人痛击后,主动撤至黄鸡山至伍炭里一线继续防御。“当时,您怕不怕死在战场上?”王世清老人坚定地说:“那时候,心里就恨美帝国主义挑起战争,我们那么多人死在战场上,我们只想着要保家卫国。毛主席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所以当时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人在阵地在,哪怕最后一个人也要守!”
  1953年回国后,王世清来到内蒙古阿左旗宗别立镇,一直以放牧为生,后定居乌海市。和当年战场上飞机大炮没日没夜的轰炸相比,如今的生活让他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