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人民日报:军民同心谋发展 守望相助暖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着力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7-05 10:42   |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 

一直以来,内蒙古呼伦贝尔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深厚的崇军、爱军、拥军情怀在这片热土上赓续传承。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地部队始终把双拥工作政治责任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持续深化双拥共建、军地共建,不断强化党政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市双拥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呈现出双拥力量更加充实、爱民为民更加务实、崇军氛围更加厚实的新格局。

呼伦贝尔市老兵宣讲团开展清明节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

高位推动,强化服务保障体系

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和呼伦贝尔军分区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把双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商讨研究。2020年以来,党政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7次,各旗市区累计召开领导小组会、专题会、办公室会议80余次,进一步为双拥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修订完善了《呼伦贝尔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呼伦贝尔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双拥工作职责》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健全军地领导定期走访慰问和地方领导到部队过军事日等制度,军地各级在出台重要政策规定或启动重大建设任务前主动联系、及时通报,并及时研究解决部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了高效顺畅的工作运行机制。

全市共建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579个,其中市本级中心1个,旗市区服务中心14个。2023年,共落实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工作经费预算115.5万元,投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整改资金200余万元,进一步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办公场所政治文化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密切联系退役军人,新巴尔虎左旗以“草原大棚车”“蒙古包服务站”等方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牧户、边境、那达慕会场等基层一线,切实打通了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公里”。

如今,呼伦贝尔市已连续五次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誉背后,凝聚着全市军民共同的奋斗和追求。

海军呼伦湖舰官兵与海拉尔区呼伦小学学生开展共建活动

共建共荣,军政军民团结奋进

建立拥军支前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拥军支前工作的意见》,不断探索完善拥军支前相关制度机制,初步建立了拥军支前任务筹划和组织,拥军支前物资、通讯、交通保障,群众思想发动3支拥军支前工作队伍。构建了23家拥军服务机构及13个双拥工作机构上下联通、左右互通的协调链路,切实为部队备战打仗提供有效支撑和有力保障。

开展常态化拥军活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在每年元旦、春节及“八一”建军节期间,专项慰问边防一线部队及其他驻市军警部队和军人家属,累计为部队官兵及家属送去慰问品及慰问金,总计价值2000余万元。积极推进社会化拥军工作,发动全市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推出多达102项的优惠优待举措,形成了“全领域、全行业、全方位”的社会化拥军新格局。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将国防需求纳入全市交通建设规划,实现国防交通与国家交通同步建设、协调发展,投资1.22亿元建设了恩和至七卡段涉边公路。水利部门投资228万元为额尔古纳市两处边防连队解决安全饮水问题,鄂伦春自治旗投入260万元为驻地武警中队维修训练场、营房,并完善民兵训练基地配套设施,新巴尔虎右旗投入188万元升级改造人武部战备器材库和民兵训练基地等设施。

持续开展助学兴教。呼伦贝尔军分区推进建设了14所“军民共建民族团结示范校”,采取组织国防教育、打造少年军校等形式,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此外,驻地部队累计投入45万元帮建资金帮助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绘图莫丁小学改善办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呼伦贝尔军分区按照“思想领建、组织共建、产业帮建、牧户扶建、特色促建”的工作思路,持续帮扶8个行政村,并为帮扶单位量身定制5年过渡期规划,协调相关帮扶经费1000余万元,援建产业项目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个、学校4所,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力维护边疆和谐稳定发展。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各旗市区民兵分队扎实开展针对性训练演练,加紧各类物资器材预征预储,出色完成中蒙边境一线防火保障、防汛抗洪等各类应急任务,有力维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23年8月,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森林火灾,军分区累计动用1200余名民兵参与火灾扑救和后方支援保障任务。

乌兰牧骑队员进军营共叙军民鱼水情

政策落地,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全面落实优抚优待。2020年以来,全市为478名军人子女入学提供了加分和择校优待;为4330名义务兵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2.06亿元;市本级财政落实重点优抚自然增长机制补助资金530万元;落实在乡老复员军人(包括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定期定量补助资金35.86万元;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102.47万元;全市悬挂光荣牌58107块,进一步增强了军人家庭的自豪感、荣誉感。

扎实做好安置就业。2020年以来,全市共接收计划安置军队转业干部41人,并全部安置到行政单位,完成安置任务达100%;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216人,已全部按规定安置到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培训自主就业退役士兵1200余人。同时,投入250余万元建设了呼伦贝尔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为全市随军家属和退役军人提供创业孵化场所和创业就业相关服务。

积极维护合法权益。2020年以来,累计为153个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去喜报及慰问金。全市各地在机场、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立现役军人(含文职人员)及军属、退役军人、优抚对象依法优先优惠服务标志,在部分景区设立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景区门票优惠公示牌,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呼伦贝尔市“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拥军人物”发布仪式

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扎实开展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日系列活动,利用成吉思汗广场电子广告屏播放国防教育宣传片,组织部分官兵和中小学生免费参观世界反法西斯海拉尔纪念园,开展“爱我国防”大学生主题演讲以及“军营开放日”“庆八一”主题晚会等活动。2020年以来,累计组织驻地学生、群众参观国防教育展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万余人次;为驻地大中小院校军训学生2万余人;组织开展国防知识授课、政策宣讲等2000余场次。

全面提升宣教效果。全市上下积极挖掘培养本地区、本系统双拥典型,呼伦贝尔市被评为自治区“最美拥军企业”2家,被评为自治区“最美拥军人物”2名,被评为自治区“最美军嫂”1名。同时,利用运用融媒体等传统媒体及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最美拥军企业”“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军嫂”等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尊崇军人、关爱退役军人的良好氛围。

着力构建宣教平台。在完善原有8处国防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和宣教功能的基础上,投资1626万元建设了呼伦贝尔市人民英雄革命烈士纪念广场,投入200余万元资金在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高速路出入口建设了2处“全国双拥模范城”永久性固定双拥宣传标识。同时,开展惠民演出900余场次,广泛开展群众性双拥文化和主题宣传活动20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积极创造关心双拥、支持双拥、情系双拥的良好社会环境。

牙克石市乌兰牧骑队员赴人民武装部开展慰问演出

鱼水深情,军民同奏时代强音

持续深化军政军民融合。呼伦贝尔军分区和各旗市区人武部向同级退役军人事务机构派驻48名军队人员,共同推进军地共建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军地双方重大问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积极推动军企共建工作,联合驻市部队开展走访慰问、党建共建日活动、“军垦杯”友谊篮球赛等共建活动,并发挥农垦集团企业自身产业优势与军分区开展后勤食材保障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合力守边固疆的政治责任。

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全市各地各部门坚持谱写“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主题,依托本地特色宣传资源,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交流互助上用功用力。呼伦贝尔军分区联动所属人武部与军地各有关单位,深入学校、企业、苏木嘎查、民兵营连,以“新时代爱国强军谱新篇”为主题,精心设计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累计受众数万人,持续营造北疆军民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乌兰牧骑守边固防作用。充分发挥乌兰牧骑在守边固防中“红色轻骑兵”作用,将11个旗市区11支乌兰牧骑队伍的246名队员纳入11支民兵分队,并与驻军部队进行了结对共建。截至目前,11支乌兰牧骑队伍536名演职人员进军营、进哨所开展慰问演出109场,开展专题性文艺宣传86场,深入部队采风,创作歌曲、舞蹈等边疆军民守边固防文艺题材作品35个,为部队培养文艺骨干60人,广泛凝聚广大军民守边固防的强大精神动力。

听,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双拥之歌,在大街小巷、广场、社区不时回响;看,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双拥画面,在街道公园、楼宇商邸随处可见;赞,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双拥故事,在干部群众、军人军属中广为传颂……呼伦贝尔大地,处处洋溢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深情,绚丽多彩的“双拥之花”盛开在这片广袤草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